October 15, 2024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4日公布了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名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與強森(Simon Johnson)一起獲獎。3人的研究證明了社會制度對國家繁榮的重要性,其中要點包括法治完善的社會、受保障的私有財產與廣納型的經濟制度,其研究的對象是至今仍受貧困所苦的前殖民地,並解釋全球不公平現象的存續。對照近年經濟學獎得主,關於不平等的研究顯然佔重要地位,例如去年得主戈丁(Claudia Goldin)的研究題目即是性別薪資差異。
艾塞默魯和羅賓森2012年合著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一書,至今仍全球暢銷,在各國經濟學界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兩人另在2019年合著《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檢視千年來各地興衰的人類文明,探究自由何以被保障、何以全球並非人人皆享自由。
而2023年艾塞默魯亦與強森合著《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探討主題是過去千年人類文明從農業進步到人工智慧(AI)的巨大技術創新,為何最終受益最多的卻是菁英階級,而非普遍世人。
▌為何全世界各國的貧富如此不平等?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2024年的3位獲獎者「開創了實證和理論方面的新方法,極大地增進我們對全球不平等的理解。」、「縮小國家之間收入的巨大差異,是當前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而雖然獲獎者並沒有提出簡單的解方,但其研究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他們已經找到了導致當今許多低收入國家薄弱制度環境的歷史根源。」
在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最知名的著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當中,直面探討的便是不同國家制度的形成,以及其如何對經濟造成影響,如今世人所看到的結果便是各國之間的財富極之不平等——書中首被檢視的就是殖民帝國所遺留下的國家制度差異。
第一個舉出的例子是橫跨美墨的邊境城市諾加利斯(Nogales),諾加利斯一半隸屬墨西哥的索諾拉州,另一半則歸美國亞利桑那州,國界線將此地一分為二。分明地理條件、氣候和文化都相同,北邊和南邊的諾加利斯卻宛如兩個世界,北邊居民相對富裕、壽命較長、平均教育水準在高中以上,南邊卻深陷貧窮和犯罪橫行、政府腐敗。造成差異的原因,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歸因到美國制度對於財產權的保護,以及民主賦予公民意見和生活足以被政府重視。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詢問的命題是:為何全世界各國的貧富如此不平等?
過去亦有相當多的論述對此進行探討,曾被提出的解釋包括地理、氣候、文化等等,例如認為赤道炎熱不利居民整天長期間工作,溫帶地區的居民則在舒適的氣候下勤勉勞動,造就了財富差異——而諾拉利斯的例子,可說是完全打破了前述解釋,另外作者也提出了諸如新加坡、台灣等雖氣候炎熱但經濟成長快速且亮眼的國家做為反例。
而從美墨國家制度差異持續深入探討,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直指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便是殖民時代遺留下的制度差異,在書中以「廣納型制度」和「榨取型制度」稱之,廣納型制度透過有效運作、透明的民主制度,以及完善法治保障私人財產(包括創新的智慧財產),讓公民與國家得以積累財富,高壓極權政府下的榨取型制度則反之。
▌民主與經濟發展,以及當代民主挑戰
遠東國家也在書中被列入討論,如南北韓就如諾加利斯,是另一個在相同文化地理條件下,因制度不同而走上截然不同國家發展的例子。而中國則雖然是共產黨政府專制統治,但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成書的十多年前,中國不同於今日,對於資本流通與創新仍保持改革開放之後一定程度的寬容,2名作者以此解釋中國經濟的起飛。
今時今日中國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其近年在高科技領域、包括電動車的大量投資,也似乎挑戰了《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提出的論點,不過艾塞默魯仍指出,專制政府以政策導向帶來的經濟成長往往並不穩定。
在獲知得到諾貝爾獎之後,艾塞默魯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出他們3人的研究獲獎,強調了民主的價值,他認為他們的工作有利於民主,並對中國的未來發展表示懷疑,認為只要中國繼續保持壓制性的政治體制,經濟榮景就無法維持,
「在世界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經濟繁榮)可以維持4、50年之久,像蘇聯就曾經表現得不錯,但這永遠無法持續。」
艾塞默魯另外舉出轉型「廣納型社會」的國家,例如美國從有奴隸制、不允許女性參政的國家轉型到如今樣貌,還有南韓、台灣和模里西斯都完成轉型。但他仍補充:「民主不是萬靈藥。引入民主是非常困難的。當你引入選舉時,有時會產生衝突。」他也提到:「對民主的支持正處於歷史最低點,尤其是在美國,但在希臘、英國和法國也是如此......我認為這象徵著人們對民主的失望,他們認為民主並沒有實現承諾。」
艾塞默魯表達了對美國選舉的擔心,強森亦然,他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直指2024年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是對美國民主「嚴峻的壓力測試」,強森還表示2020年時川普拒絕承認敗選是他在工業化世界看到,對民主制度造成負面影響的最大憂慮。
▌關於不平等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選擇,再度頒給了關於不平等的研究——去年的2023年,獲得諾獎的是哈佛大學的經濟歷史學家戈丁,戈丁獲獎的研究橫跨多個世代,探究的是性別導致的收入不平等,以及這樣的不平等隨著世代而有所差異。再到2019年,獲獎的3名經濟學家——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迪弗洛(Esther Duflo)和克雷默(Michael Kremer),致力的研究工作是消除貧窮。
就在諾獎經濟學獎公布的前一日,世界銀行才發布報告顯示,世界上26個最貧困國家(全球有40%的最貧困人口居住在這些國家)當前的債務水準是2006年之後任何時期之最,這一點凸顯國際之間對消除貧困的努力發生反轉、陷於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過往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多數是美國公民,而2024年的3位獲獎人,雖然都在美國的大學任職、做研究,但都不是在美國出生——羅賓森和強生都出生英國,博士之前的學位都是在英國取得(羅賓森是倫敦政經學院學士、華威大學碩士,強森是牛津大學學士,曼徹斯特大學碩士),艾塞默魯則出生土耳其伊斯坦堡,在英國約克大學攻讀經濟學學士學位,隨後在倫敦政經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艾塞默魯和強森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羅賓森則是芝加哥大學教授,艾塞默魯是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土耳其人,先前2人是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帕慕克(Orhan Pamuk)和2015年獲化學獎的桑賈爾(Aziz Sancar)。艾塞默魯還擁有亞美尼亞血統,其母親是伊斯坦堡一所亞美尼亞學校的校長,父親是商業律師,艾塞默魯的早期教育就始於一所亞美尼亞小學,在土耳其著名的加拉塔薩雷高中(Galatasaray Lisesi)完成中學學業後赴英留學,25歲就取得博士學位,被讚為「神童」。
經濟學獎是2024諾貝爾獎所公布頒發的最後一個獎項,而3名得獎人將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的現金獎金,幣值約合新台幣3,400萬。
December 22, 2024
December 16, 2024
December 09, 2024
She referred to herself as a spark and said that she had done her best to burn brightly. “Now, as the flame is about to fade,” she wrote, “I choose to depart gracefully in this way.”
她說自己是火花,已經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她寫道,「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